樂感是人類七大智能中的一種,具體內容包括:音高感,節奏感,和聲聽覺,旋律感等等,作為一種藝術,音樂就是要傳達某種感覺(非簡單的聽覺),而樂感就是人們了解這種感覺的感官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先天遺傳,也可以后天培養。那么怎樣后天培養音樂樂感呢?下面山東音樂培訓學校老師給各位同學講解一下。
(1)“多聽”。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是依靠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的對比、變化有規律地組織起來,形成音樂形象,并通過器官來感受的一種藝術。人與音樂的最初接觸就是聽覺。所以,要引導學生多聽音樂,在腦中樹立一個審美標準和辨別優劣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音樂時,要用心體會,發展與建立內心聽覺。并且大量去聆聽各類音樂,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反復聆聽。音樂素質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產生良好的內心聽覺。但在沒有很好的分辨能力時,應盡量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在聆聽的同時,通過老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另外,聽記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作品更有助于對音樂作品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可以帶來多方面的益處,起到培養樂感的目的。
(2)“多思考”。就是要做有心人。平時把音樂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有條件時不忘多聽、多看、多記錄自己的感受。在多聽多看的過程中,如果對美的聲音及音色形成了一定的內心聽覺和要求,這將直接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為一旦有了正確的美的概念,他們就會去追求。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3) 注重音樂表現力的培養。音樂的表現力就是要以準確的節奏、恰當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飽滿的感情把樂曲的藝術形象再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樂曲的內容和曲調特點,在學生的理解力、感受力和技術水平范圍內,適當的向學生揭示樂曲的藝術形象是十分必要的。
不少人認為,樂感是天生的,后天很難培養。山東音樂培訓班的老師告訴各位學生,樂感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而獲得。但勤學苦練是必須的,因為有了一定的量的積累,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同時需注意上述幾個方面的培養和訓練。